觉群人生讲坛|复旦大学傅新毅教授《大乘广五蕴论》导读第四讲
1 年前
2023年12月10日(周日)下午,上海玉佛禅寺觉群人生讲坛再次请复旦大学傅新毅教授作《大乘广五蕴论》导读第四讲,同时也是本论的最后一讲。
【寻、伺】
承接上期(觉群人生讲坛|复旦大学傅新毅教授《大乘广五蕴论》第三讲),傅新毅教授继续带大家了解相应行中不定心所中的后两个:寻、伺。
傅新毅教授提醒大家“寻”与“伺”二字的翻译,来自玄奘大师,旧译则用“觉”与“观”来代表,阅读早期唯识经典时,要注意与觉观二字的普通用法进行区分。
行蕴中的心不相应行
不定心所后,是心不相应行法。《大乘广五蕴论》列举了得、无想定、灭尽定、无想天、命根、众同分、生、老、住、无常、名身、句身、文身、异生性等十四种。
识蕴
行蕴后,便进入识蕴的部分。所谓识蕴,对所缘对象有分别、认知的作用,也称为“心”,并能积集一切法的种子,也可称为“意”,共有八识。
五蕴、十二处、十八界
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是佛法对世间万法分类的名目。此处,傅教授提醒大家,十二处中包含有无为法,因此其范围要大于五蕴。之所以说蕴、处、界,目的是为依此对治三种我执,即一性我执、受者我执、作者我执。
无为法
“十二处”之后说到“无为法”。有为法,为因缘造作之义。无法法,即无因缘造作之法,无生住异灭四相。《大乘广五蕴论》中列举了虚空无为、非择灭无为、择灭无为、真如无为等四种无为法。
由于本期讲座所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因时间有限,有很多点尚未充分展开论述。讲座后的互动环节,傅新毅教授针对现场听众们提出的疑问,做了更有针对性的答疑和分享。
至此本年度的“觉群人生讲坛”,已圆满画上句点。
供稿|上海玉佛禅寺
编辑|禅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