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群人生讲坛|复旦大学傅新毅教授《大乘广五蕴论》第二讲
2023年11月19日(周日)下午,上海玉佛禅寺觉群人生讲坛邀请到复旦大学傅新毅教授开讲《大乘广五蕴论》导读第二讲。
现场,傅教授先向听众们推荐了两本参考书目,一为智敏上师《大乘五蕴论讲记》,一为印顺法师《大乘广五蕴论讲记》。随后,傅教授依次讲解了受蕴、想蕴的基本含义,以及行蕴心相应行法中的遍行心所,别境心所,及部分善心所。
【受蕴】
受就是领纳,接受。受蕴可粗分为三种,即乐受,苦受,舍受;也可细分为五种,即在前三者的基础上,加上忧受和喜受。
前五识感受上是苦、乐;意识上是忧、喜。
乐受,是指在某种境界结束时,不想离开它,还想和它在一起(和合);
苦受,则是指在这一境界生起时,就想离开(乖离);
舍受:不苦不乐。
受蕴很重要,说明了有善或不善的行为就能感召或苦或乐的果报,如行善就能感受人天乐果,如为恶则可能感得三途果报。
【想蕴】
想,即获取对象,形成印象。即在认识中形成一个印象,如对“红色”形成一个认识,和“青色”不同。
【行蕴-心相应行蕴】
行蕴包含两大层面,心相应行蕴与心不相应行蕴。有情众生都有起主导性认识作用的心王,而从属于心王,并承担具体心理状态的则是心所。
当心王与心所满足以下四个条件时,便称为“相应”:
1.同一根:眼识的心王,心所都要依赖眼根;
2.同一境:对象同一;
3.同时性:同时生起;
4.数量相同:一个心王,一个心所同时生起
在心相应行法中,一共分为六大类。其中遍行心所五个,别境心所五个,善心所十一个,烦恼六个,随烦恼二十个,不定心所四个。
【遍行心所】
“遍行心所”是指任何心识生起时都存在,与之相对的,只有针对特定对象才会生起的叫“别境心所”。在遍行心所中,除受、想外,还有三种,即触,作意,思。
触:第一讲已经说过了十八处的根、境、识,如眼根,色境,眼识。这三者结合才能产生认知作用,而触就是三者的结合,并对三者的结合有一种认知的作用。
作意:即注意力。如果没有关注度,就会视而不见,认识就不可能发生。因为有这样的关注,认知心才能保持。
思:思,不是思考,而是造作,是一种意志力。它是造业的主体,驱动着心去做善或不善。
【别境心所】
欲:即对那些可爱的东西有欲求。欲可以是善,也可以是不善的,如对佛法有欲求,则为善,如对美食、美色则为不善。
胜解:决定性的,确定性的认知。正因为有一个确定性的认知,其他的认知就不能够让我们改变。胜解心所不是任何时候都有,比如怀疑时就没有,所以属于别境心所。
念:明晰的记忆。
三摩地:即定,内心专注一境。我们的心不是处于昏沉的状态,就是掉举(兴奋)的状态。在禅修时,如果掉举就无法入定,如果昏沉就无法“观”。
慧:对所观诸境进行抉择,区分,判断,是否如理,是否与正法相应,进而能够让我们可以看清善恶是非,断除各种修行上的疑惑。
【善心所(未完待续)】
善心所本性就是善的,叫自性善;相反六根本烦恼,及二十随烦恼是自性染,本身是染污的。当心王或其他心所与善、烦恼等心所相应生起时,即具有善或染的特性,叫相应善或相应染。这就像糖本身是甜的,水本身没有甜咸一说,放糖就成糖水,放盐就成咸水,此即相应善或染。
信:对于业、果等佛法真理都能相信,认可,而非一般的相信。
惭、愧:这两者都是对过错的羞耻心。惭,是指自己认识到,或由于听闻正法而认识到这是一种过错,不去做坏事。愧,是指非因为自己的原因,而是因为担心受到别人的处罚而不做坏事;惭愧的作用在于,对于还没发生的恶行,能够防止;对于已发生的恶行,能够止息。
无贪,无瞋,无痴:无贪是对于众生,以及滋养众生的资具不产生贪欲;无瞋是对治瞋,不起恶行;无痴是对治痴,对佛法、四圣谛、十二缘起等能够如实了知。
精进:对治懈怠、懒惰,为了善的品类能够出现而不断努力,可以分为被甲精进,加行精进,无怯懦精进,不退转精进、无喜足精进等五种精进。
轻安:轻安是只有通过禅定才能获得的一种身心调畅的状态。
据悉,复旦大学 傅新毅教授《大乘广五蕴论》第三讲,将于2023年12月3日在上海玉佛禅寺精彩继续,敬请期待!
供稿|上海玉佛禅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