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了就要视金钱如粪土吗——慧照谈修行人的金钱观
人物
2018-10-21 20:18:44
其实我更应该检讨的,是对金钱的不合理使用。曾经在工作中获得小小的灰色收入,佛法称之为藉势苟得。我发现不劳而获的金钱特别容易被挥霍一空,那些来得快去得也快的金钱,给我带来了非常短暂的快乐后,却留下一大堆增长的欲望和长期的不良心态。因为欲望一旦被鼓动起来,就很难消退。于是我常常因欲望得不到满足而内心烦恼痛苦,并殃及到先生、孩子、公婆身上。庆幸在遇到佛法后,我认识到了一切痛苦皆由欲起。
我们之所以渴望拥有金钱,就是因为金钱可以满足我们的欲望,生理的,心理的。五欲的第一个欲望就是“财”,然后“色、名、食、睡”,好像我们拥有了金钱后,其他欲望也都能满足似的。但事实证明,物质财富只能满足生命的低级需求,只有精神财富才是决定人生幸福的关键。
追求财富的增长并不是为了满足一己所需,而是为了要得到一种行善的工具。所以现在我也实行财富四分法,一份家庭开支,一份投资、一份储蓄、一份慈善。拿出一定比例孝养父母,一定比例作为慈善。佛法认为,只有布施出去的钱财,才会真正属于我们所有,就像播下的种子,哪怕只有一粒之微,也会带来百倍千倍甚至千万倍的收获。其实布施的当下就能感受到舍去贪著的自在和利益他人的快乐。
只要在生活中做到开源节流,少欲知足,简单生活,同时注重培植福田,钱总是够用的。没钱时我们会因为没钱烦恼,有钱之后会因为担心失去而烦恼,求不得,怕失去,在这样患得患失的生活中,哪有幸福可言?所以对于物质财富还是顺其自然为好,多了可以多些布施,少了也没有关系,房子小点打扫起来反而轻松。一切供养中,法供养最。
生命中的头等大事就是生命品质的提升,是功德法财的成就。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才会把一切向钱看的心转过来,放下来,从而从容地驾驭财富,成为财富的真正主人。
在饱尝了人生蔓延不绝的祸福、恩怨和悲喜之后,风烛残年的陆游写下了这样的诗句:“老去已忘天下事,梦中犹见洛阳花。”
生活在公元前的贺拉斯说:“我们的财产,一件件被流逝的岁月抢走。”
人们通常的见解是,在人生旅途上走得越长久,得到的财富也将越多。陆游和贺拉斯却暗示了我们反向的存在,那就是岁月抢走了我们一件件的财产,最后仍会是两手空空。繁华散去,铅华洗尽,连身体也终将失去,何况身外之物,一切都只是短暂借用。
所以,用财富来造福自己还是毁灭自己,在于我们的选择和把握。(来源:菩提书院)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