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性法师追忆白光长老:浮生若梦杳无痕,花开花落还自了
大陆
2019-10-26 14:49:53
编者按:2019年10月26日,白光上人示寂三周年纪念日。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成都文殊院方丈宗性法师特别撰写《浮生若梦杳无痕,花开花落还自了——纪念白光上人示寂三周年》一文以纪念白光上人。

大学毕业后,在成都陕西街刘文彩公馆开设的私人银行工作,后至新津县政府财政科上班,属公职人员序列。1950年减租退押时,继母面临巨大的压力,护亲报恩心切,动用财政科的公款公票,替继母交清退押款额,解厄于危难之中,后独自一人离家,出三峡,过长江,悄然离乡。
1950年秋,游离至湖南衡山。巧遇在祝融峰旁狮子岩住茅蓬的镜明老和尚。由于在童年时代开始,受祖父的影响,对佛法产生了最基础的信仰,见到出家人自然会有几分尊重,于是供养了镜明老和尚五毛钱,老和尚留他在茅蓬同住,后在其感化下,决定依老和尚座下剃度出家,得法名昌起,号白光。老和尚生前共有剃度弟子四人,取“仰白弥陀”之意,分别赐号仰光、白光、弥光(与白老一同在云门寺受戒,后任云居山首座,留有肉身)、陀光(尼僧,系弥光老和尚胞妹)。据说,镜明老和尚常常被禅和子们称为“老魔王”,大概是因为他行事严厉、门风高孤、不易接近的原因所致。
1951年初,上人离开南岳狮子岩,辞别了镜明老和尚,欲前往广东亲近虚云老和尚。先期到了南华寺,时本焕和尚住持该寺。在南华寺进单后,住南华寺禅堂,并随众打了两个禅七。
不久后,上人离开南华寺,前往乳源云门寺亲近虚云老和尚,期间经历了云门事变。1951年6月,在云门寺受具足戒,上人为沙弥头,净慧法师同为沙弥尾。戒和尚为虚云老和尚,羯磨和尚为觉澄律师(系洪秀全的孙子)、教授和尚为正虚律师(系能行法师的师父),尊证和尚分别是:明空律师、遍印律师、传芳律师、天应律师、素风律师、宏悟律师、满觉律师。后来担任云门寺住持的佛源法师,为戒会的五引礼。1952年春,虚云老和尚离开了云门寺。













上人常常有静坐的定课,在他寮房外的屋檐下也放有一张禅凳,他有时候也会在屋檐下打坐。记得是在1995年春的一天,他刚在屋檐下打坐结束,正在活动腿脚,我正好去教室取书,路过他寮房的院落。他见我拿了一本王恩洋先生著的《八识规矩颂通释》,当场问了我一个问题,《八识规矩颂》中有一句颂文,有写着“变相观空为后得”的,也有写着“带相观空为后得”的,应当如何理解。我当时回答说,空性是没有形象的,如果是“带相”,除非是已经亲证空性,才能有挟带本质的可能,而这句颂文说的是前五识的转依在第七地的情况,并没有圆满,还没有完全证入空性,所以不可能挟带本质,应该用“变相”观空比较符合实际情况。上人听完我的回答,并没有置可否,而是带有鼓励性质的说,看来你有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学习还算用功,不是马马虎虎的在应付课堂,以后继续深入。也就是这一次问答以后,他对我的学习更加多了几分关心,我有疑惑时,总能去向他请教,他总是给予耐心指导。
中国佛学院教师的生活条件是极其简陋的,寮房是不带洗手间的。他那时候也同学僧一道,上公共卫生间,去公共澡堂洗澡,去公共洗衣间洗衣服。他还常常步行去琉璃厂买纸笔墨砚。他生病后,生活条件也没有得到改善,后来在赵朴老和妙善老的关心下,去了普陀山疗养,但他对法源寺这座庭院有深厚的感情,每年都会回来一次或两次,每次居住一月或两月不等。他回京居住时,我抽空常常会去帮他端送一下饭菜,有时候也会搀扶他去澡堂洗澡,帮他搓背,每次看到他蹒跚的步履,洗澡时艰难的抬腿举手,心中有说不出的酸楚。
1997年12月,他从普陀山回京,一天我去他的寮房,向他倾吐了我内心的不安,因为还有半年就要毕业了,不知道毕业以后干什么合适,他听了以后,对我讲了一句话,“船到桥头自然直”。第二天,他给我一副亲笔书写的对联,对联的内容是:“莫为物累淡泊以处,捨却尘劳宁静而安。”我当时虽然没有深刻的领会这两句话的内涵,但感受到他对我的悉心关怀,内心也就没有了那份浮躁,安静了许多。


让我最为遗憾的是,他在普陀山和天津疗养时,我曾经答应他去陪他住一个星期,但最终没能实现这个愿望。2013年4月,我本来借全国佛教院校论文发表会的机会,想去陪他住上几天,于会议前提前去了福泉禅林,住在他的隔壁,每天陪他说说话,聊聊天,他还带我去看他的小花圃。但两天后,由于海山老和尚病危,我又不能不离开他的身边,赶回四川。记得那天中午,已经有要回川的计划,中午陪他吃饭的时候,我告诉他要好好吃饭,好好休息,他问了我一句,你是不是要走啊?我怕影响他中午休息,就说不会。但等他吃完饭休息后,我又带着遗憾踏上了回川的行程。
他在普陀山疗养期间,普陀山各位大德对他非常尊重,对他的生活也非常关心,他一直住着很安心。但他生性不喜欢热闹,不太喜欢应酬接待,有一段时间,访客不断,他甚为烦恼。2013年10月,他突然给我打电话,想要离开普陀山,后来我将他接到上海静养了一段时间。2013年底,又去杭州、宁德等地看望友人后,最终选择到了天津药王寺静养。
在上人晚年静养期间,身体每况愈下,无论是在普陀山福泉禅林,还是在天津药王寺,常住上都派了相应人员照顾他的生活起居。但在最后的几年,早年跟随他学习书法的北京居士小张,放弃了自己的工作和优厚的生活条件,主动到他身边,与常住人员一道照顾他,小张特别熟悉他的习性,对他照顾的十分周到和精细,是保证他晚年静养生活有质量的有力支撑。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