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群人生讲坛回顾|复旦大学王雷泉教授:《摩诃止观》选读第二讲
大陆
2023-04-15 15:52:00

如何做到理解圆满理境而发真正的菩提心?
三藏教诠生灭四谛,为三界内的生灭门;
通教诠无生四谛,为三界内的不生灭门;
别教诠无量四谛,为三界外的生灭门;
圆教诠无作四谛,为三界外的不生灭门。
发菩提心也要依佛相好神变等种种事相,综合为十种发心,即:详说推理、观佛相好、见佛神变、闻法四种,观净土、徒众、修行、法灭、受苦、起过等六种则略说。这十种发心可以归结为智慧、信愿与慈悲三门。
接着王教授从智慧、信愿与慈悲三门中,抽取“推理”和“闻法”作重点论述,指明其皆是智慧增上,区别在于程度深浅。并以《中论》三是偈,“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辨析四教闻法深浅,说明四教所对应的四谛理境,取决于所应用的三观和四门方法。
此外,上述十种发心,可归结为三种止观:圆顿止观,直达法性。法性与法界,这些都是佛教根本的概念。而四种四谛结于三种止观,总结为:
渐次止观——机有利钝,故迷有轻重,解有浅深:方法之巧拙,效果之即离。
圆顿止观——直达法性,消除四种四谛隔阂,皆通实相。
不定止观——巧拙、粗细、枝本、通别、遍不遍、难易六对,更互轻重。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