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敦煌到大足——石窟艺术中国化流变》展览即将盛大开展

敦煌莫高窟与大足石刻,是中国最早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两座石窟,也是石窟寺艺术在中国发展的高潮与尾声,它们一北一南、一先一后,勾勒出石窟寺艺术自西域传入中原的清晰线索。如今,这两座世界级的艺术宝库即将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2025618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年中大展从敦煌到大足:石窟艺术中国化流变,将首次以联合展览的形式,为观众奉上一场敦煌+大足的双倍盛宴。

敦煌大足 时空对话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整合河西走廊、川渝石窟寺资源,提升石窟寺综合展示水平的指导意见,为推进西部地区文化交流合作、活化利用丝路文化遗产,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联合敦煌研究院、大足石刻研究院、甘肃省博物馆、四川博物院、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博物馆、敦煌市博物馆、资阳市博物馆、安岳石窟研究院、广安市博物馆、重庆两江贝岭博物馆等11家单位共同策划此次大展。这是敦煌与大足两大世界文化遗产的首次联展,共将展出展品200余件/套,其中国宝级文物2件、国家一级文物15件、国家二级文物10件,三级文物8件,复制洞窟6座。展览精选敦煌、大足以及丝路沿线地区最具代表性的石窟艺术珍品,通过实物展示、整窟复制、数字化呈现、沉浸式体验等多种方式,带领观众感受千年石窟穿越时空对话的宏伟与震撼。

重磅精品 集结亮相

 

高善穆石塔 甘肃省博物馆馆藏

 

张议潮统军出行图 敦煌莫高窟156

 

水月观音 敦煌榆林窟2号窟

  

水月观音像 安岳毗卢洞

  

观无量寿经变相龛 大足北山石窟

  

毗卢庵 大足宝顶山小佛湾

  

唐经生书《大智度论》经卷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馆藏

 

科技赋能 深度体验

佛陀对话  

展厅内佛陀对话效果图

AI技术为千年文物注入数字生命力,重塑文物展陈范式。基于大语言模型,实现北魏时期敦煌禅定佛像(莫高窟第259窟)与南宋时期大足释迦牟尼佛像(宝顶山小佛湾)真正跨越时空进行对话,同时对观众而言,也是充满禅意的心灵启迪,引发其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思考。

点亮观音

展厅内点亮观音效果图

利用交互技术实现触觉反馈,使观众与电子屏合掌时能够实时生成图像,助力观音贴金。当观众达到一定数量,贴金面积遍布整个文物,就产生了点亮观音的效果。局部贴金与整体点亮,即是对文物修复过程及其成果的创造性展示。这一过程中的参与感与趣味性拉近了观众与文物保护之间的距离,也重构了文物的感知维度。

文物复原 活化遗产

整窟复制敦煌莫高窟第158窟(中唐,涅槃卧佛)、第3窟(元代,千手千眼观音)、第45窟(盛唐,最美彩塑)、第17窟(俗称藏经洞)和大足宝顶山小佛湾第9号毗卢庵(禅定窟形制,连环画形式散点图)、北山石刻18号窟(整体构图与敦煌莫高窟同题壁画相似,梁思成赞此窟至为壮丽),让观众不用前往原址也能沉浸式感受石窟艺术的魅力。借由复制技术的数字孪生和物理克隆,打破不可移动文物的地理局限性,并防止过度消耗,兼顾文物的保护与传播。 

释迦涅槃圣迹图 大足宝顶山石窟

从敦煌到大足,不仅是一次艺术的盛宴,更是一次文化的寻根之旅。它让我们看到,尽管敦煌与大足相隔千里,却共同构成了中国石窟艺术的完整谱系;尽管创作年代相差数百年,却共同见证了佛教中国化的辉煌历程;尽管艺术风格各具特色,却共同体现了中华民族海纳百川的文化胸怀。展览期间,三峡博物馆还将举办系列学术讲座、工坊体验等活动,邀请敦煌学与大足石刻研究专家深入解读两地艺术的文化密码。无论是艺术爱好者、历史文化研究者,还是普通观众,都能在这场跨越千年的对话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共鸣。


发表回复

评论内容: